齐桓镇外海,四艘渔船相隔不远,随波起伏。
吴英一边摇着船橹,一边冲船尾的'老儿子'吴光喊道:“看到浮标了吗?通知雄儿、大海、少建他们,赶快靠上去,将地笼捞上来。”
“好嘞!”吴光应了一声,然后扯着嗓子冲另外三艘船上喊了几句,其实根本不用他们提醒,剩下的三艘船也早就看见了,已经往浮标位置靠拢了。
当海军司令开风还是渔船队领队的时候,吴英就是其手下四大船长之一了,不过相比另外三大船长,黄元成了第一造船厂厂长,他脚下这条船就是第一造船厂生产的,与他关系最好的沈明合现在是少校大副,吕小生更是早早的就成了主力舰的舰长,还在当渔夫的吴英确实显得相形见拙。
想当年,三江商会的会长钱三江也只是他那条船上的水手。
所以说,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,当初华夏水师初建的时候,就是以渔船队为班底组建的,可以说,那时候身为船长的吴英只要选择加入海军,起始就是军官,到现在,最差凭资历也能混个大尉,捞一个非主力舰的舰长当当也不是不可能。
既然他现在还是渔民,那肯定是没有选择加入海军。
至于他当初是怎么想的,谁也不知道,因为他是疍民出身,或许是舍不得放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渔船,又或许天然对政府的不信任,亦或者无拘无束惯了,不想受约束。
惟一能知道的是,吴英后悔了,不然去年下半年他就不会厚着脸皮将自己的“大孙子”吴凡塞进海军,本来他是想将两个孙子全塞进去的,结果他的脸不够大,人家还是看在老交情的份上才要的一个,今时不同往日,海军的门已经不好进了,所谓“一步落后,步步落后”。
不过几年的渔民干下来,他也不是没有收获,眼下的这四条船就是他攒了五年的钱买下来的,大小也能算是一个船老板了。
四条船各自在一个浮标位置停了下来,每条船上都有两个人,分工明确,一人捞起浮标,开始向上拉扯绳索,另一人则在看着差不多的时候,跳入海中,从地下将地笼往上托,这么做的主要目的,就是防止绳索断裂,从而鸡飞蛋打。
“叔父,可以下去了!”吴光使劲往上拽着绳子,抽空向旁边的吴英喊道。
吴光今年有五十多了,吴英才三十多,再叫后者'父亲'就有些不合适,所以在两人相认不久后,吴光就改口叫吴英'叔父',这就很合理了,华夏有类似情况的家庭,最后都是这样处理的,叔叔比侄子小,再正常不过。
吴英闻言,不做犹豫,脱去外衣,只穿着一个裤衩子,“扑通”一声就跳入海中,潜入海底后,透过清澈的海水,吴英可以清楚看到你在地笼内仓皇无措的各式海物,顾不上发笑,快速游到地笼旁边,一只手将地笼扛在肩膀上,然后使劲往上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