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昆微微一笑,摆手道:“咱们是正经商人,像这种背后捅刀子的缺德事,当然要找专业人士去做。”
卫双龙愣了一下,“专业人士?”
杨昆从昨天的报纸中随手抽出一份来,翻开头版,拍拍头条新闻的标题,“这位不就是了?”
卫双龙接过去瞅了一眼,“汪海,消费者打假维权第一人!”
提到这位汪海,可能很多80、90后的人都不熟悉,但在整个90年代中后期,这位的名字可是响彻全国,特别是在消费者维权手段还比较单一,打假也未能步入常态化、职业化的今天,当其从两副假冒索尼耳机的索赔起步,以“打假第一人”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,顿时引起全国一片热议,几乎国内的每一家报社、电台、电视台都报道过其打假事迹,由此引发的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讨论之深度和广度,搁十几年后都属罕见。
敢为天下先的“创新之举”,带给汪海的不只是丰厚的索赔回报,更有数不清的光环加身,像是第一位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设立的“消费者打假奖”获得者、央视《实话实说》第一期节目任特邀嘉宾、被媒体评为年度国内风云人物,并曾接受克林顿等外国元首的接见、褒扬等,可谓风头一时无两,所到之处,往往比那些当红歌星、影星更能牵动媒体工作者的眼球。
借这位职业打假人的刀,对付制假、售假的沈氏企业,无疑比杨昆亲自出马来得更加行之有效,杀伤力也更大。
虽然此前和汪海素未谋面,特殊的职业性质也决定了其行事低调、行踪不定,不过要联系上他也不难,随便翻开哪份刊登着相关新闻的报纸,上面都有随题公布的“汪海打假007”热线,一个电话过去,很容易就和这位打假英雄取得了联系。
杨昆提出的合作方式,是由他出资购买沈家的假冒名牌运动服,再由汪海的打假公司出面索赔,最后索得的赔偿金由双方平分。
汪海锐利的视线透过他那从不离身的墨镜,在杨昆脸上扫来扫去,“你能拿出多少钱?”
杨昆竖起右手食指,“一百万。”
对于一向自我标榜“以赚钱为手段,以打假为目的”——或者客观一点地形容,应该是以打假为手段,以赚钱为目的汪海来说,这个条件简直不容拒绝。
(这一章是昨天就码完了的,传到后台却忘了发布,抱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