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一章 建文朝遗事1
2018-04-15 作者: 古木三水
第二百零一章 建文朝遗事1
郑椋给了钱挨了训,还得连连点头称谢,那样子别提多可笑了,不过从他的表情上看接受批评还真的很虚心,毕竟郑椋也是个人物,好坏话还是听得出来的。
回到郑椋豪宅的时候,天已经擦黑了,经过一个白天的抢修,在我们回来前电路终于抢修好了,三个人下了车,什么都顾不上了马不停蹄的来到了书房。
在周瞎子家郑椋有好几次忍不住想去翻看宝鉴中的书册,都被紫毓拦住了,她是保护文物的行家,知道古籍最容易风化碎裂,一再坚持必须到有实验室设备的地方才能打开,所以我们才等到现在。
郑椋家书房的规模堪比一个小型的图书馆,他爷爷的大部分藏书都在这儿,天文历法,医卜星相无所不包,当然这么大的书房里不止有书,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物藏品,以书法作品和名砚居多,选择在这儿打开书册的原因是屋中的一个角落里有一整套专业设备,还有一个足够大的工作台,采光也极好。
紫毓又是调节空气湿度,又是分析书页的成分,最后发现都白忙活了,书页的成分竟然不是纸张,而是一种不知名的兽皮,薄如宣纸质感极佳而且柔软,几百年前留下的墨色丝毫没有变淡的迹象。
打开一看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书册形式,而是少见的折页,有点像皇帝的圣旨,估算一下整册书页才相当于八张32开的纸,但是上面却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蝇头小楷,字数达到了惊人的上万,笔法钢筋有力又不失秀气,更令人震惊的是上万个字竟无一处错误,即使是誊写的也是非常非常难得了。
郑椋简单的看了一眼,就很识趣的把书册交到了我的手中,这好像已经成定制了,一旦发现和文字有关的东西,他们全都交给我去处理,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,毕竟专业的事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做,我也乐得如此。
这本和《居民防盗守则》差不多篇幅的小册子,我却足足看了一个钟头,看完之后我心中众多的疑云全部解开了。
建文四年燕王攻入京城,建文帝打算**殉国,最后关头被禁军将领就下,从密道离开南京,一路南下,途中招兵买马收拢旧部势力逐渐加强,恢复了一支近万人的军队,但大势所趋,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附逆,队伍很快又被打残,只能转战到了朱棣控制相对薄弱的岭南地区。
在山区打游击的一个时期里(将近一年),队伍规模不断的在缩小,围捕的人却越来越多,在最艰难的时刻,当初救过建文帝性命的几个亲信中出了奸细,大营被攻破,建文帝几乎是孤身逃走,身边只剩下了百十号人,期间还发生过近伺刺杀建文帝牟图赏金的事。
这时的建文帝已经心灰意冷,不再念念不忘夺回皇位了,数年来的刀光剑影腥风血雨让他看透了红尘,他开始吃斋念佛,不再以原面貌示人,剃了光头穿上了袈裟,这也为了迷惑敌人。
看到这儿我才明白,敢情皇帝出家可比传说中的晚多了,最后建文帝一行人来到了雷州半岛,当时的雷州半岛发达程度远不及江浙,但当地老百姓和官府衙门的人觉悟却很高,他们视朱棣为篡国的罪人,坚决拥护建文帝为正朔。
但是斗争形势比之从前更加艰苦,死人是天天有的事儿,建文帝于心不忍选择了一条在当地被认为是很普通的办法,那就是出海下南洋。
元末明初可是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战争最频繁,波及最广的时代,东南沿海一代的老百姓多有出海躲避战乱的传统,往往是乱时出太平回,然而元朝的残暴统治持续了一百年,造成大量的中国“难民”流落海外无家可归。但这并不是没有一点好处,往大了说开发了南洋诸岛,宣扬了先进的华夏文明,往小了说给留守在家乡的亲人又找了条出路。
当时海禁不严,雷州一带的百姓很多都靠和外国人做生意谋生活,更有些富商搞起了海上贸易运输谋取暴利,从各大港口出发的中国船只纵横在茫茫地南海当中,形成了不少固定的贸易线路,有茶叶线、瓷器线、丝绸线、药材和香料线等等,这些都为建文帝出海提供了便利。
最终他们出海的日子定在了建文8年的腊月,二十艘船,一千多号人,为什么选在那个时候书上没说,估计是斗争形势造成的,出海的时机不好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不顺,原本打算横渡琼州海峡到海南岛的深山中积蓄力量,结果这么熟悉的海道居然走岔道了,到最后他们也没见到海南岛的影子,可见队伍中真正的好水手其实不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