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坚之子孙策,人称小霸王,这是大家公认的,但他小霸王的基因是从哪来的,那就是从他老爸孙坚那来!孙坚从小就有过人之处,十七岁时曾单人击退海贼,于是名闻乡里,后来他做了郡司马(这里的司马是在部队掌管军事的职位,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,与三公的那个大司马不是一个概念),平定了会稽的叛乱。黄巾起义时,朱俊上表请求孙坚做他的佐军司马。这时,孙坚的英勇完全表现了出来,他带领他的数千江东子弟兵奔赴了前线,在宛城之战中,他身先士卒,第一个登上城楼;黄巾起义后,他又平定了长沙区星等的叛乱,做了长沙太守,被封为乌程侯!(还有他斩杀华雄的事我们以后会讲到)
从这三个人的生平事迹中,我们可以看到,这三个奠定三国历史的人物(吴国主要由孙坚、孙策奠定,孙权只是守城之主),在黄巾起义时都其出色表现。特别是孙坚,把英勇两字套他头上一点不为过。至于曹操与刘备,他们两人起点差距较大(曹操他老爸是太尉,他一做官就是洛阳北部尉,黄巾起义时他可是骑都尉!而刘备只是个卖草席的,他那皇叔的头衔也不知是不是真的),所以刘备有后来的成就是相当不容易的(从这你就可想见《三国演义》上那只会哭的刘备与正史上的刘备有多大的差距)。
徐州牧陶谦也参与了镇压黄巾,当时他还是徐州剌史,后来才做了徐州牧。这个刺史和牧的不同,有许多人不明白,在这里有必要说下。西汉始置刺史,刺史开始只是朝廷派往各州监察的小官,俸禄只有600石(太尉府长史都有千石,相当于三军总司令的首席助理),当时全国有13个州,每州设置一刺史,你说那刺史才多少人。但别看官不大,权利不小,刺史有权监察2000石的郡守和王国相,地方的强宗豪右,后来甚至可督查诸侯王,而且刺史受御史大夫所述的御史中丞直接领导,在人事上是独立的(两权分立,比现在要先进)。后来,刺史逐渐牛逼了起来,到东汉时刺史的权力已经很大了,朝廷还经常派刺史领兵作战,而且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。西汉末到东汉,刺史改称州牧,级别提高,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。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(后来又改回来,然后又改回去,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,还是叫刺史)。到灵帝中平五年(公元188年),刘焉上书说现在四方多事,原因在于刺史权轻。应该改刺史为牧,加大权利,选清名重臣做牧,这样天下就安定了(实际这家伙自己想做牧,后来他做了益州牧,刘焉就是刘璋他老爸)!灵帝同意了,就该部分刺史为牧。后来在董卓之乱时,陶谦派使者到长安去进贡,才做了徐州牧(当时灵帝已死),所以说牧比刺史权利更大,官位更高!
陶谦在《三国演义》里基本是一无所作为的忠厚长者形象,我估计罗贯中把他写成那样,主要是因为他把徐州给了刘备,《三国演义》是亲刘的,自然给刘备徐州的陶谦就成了忠厚长者了。关于陶谦赠徐州的故事我们以后会详细说到,现在我们先来说说陶谦在黄巾起义前后所做的事与《三国志》上对陶谦为人的描述。
他小时候是孤儿,好学,性格刚直,有高尚的节操。后举孝廉,拜尚书郎,授予舒令。后迁幽州刺史,征拜议郎。那他是什么时候做徐州刺史的呢,那是在徐州黄巾复起的时候,他临危受命做了徐州刺史。这里的黄巾起义与张角的黄巾起义不是一回事,张角的起义早在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就完蛋了,而这次的起义是在中平五年(公元188年)发生打着黄巾起义旗号的农民起义(也有可能是黄巾余党)。
陶谦到徐州就任用亡命东海的泰山人藏霸,及其同乡孙观等为将,结果一战便大破黄巾军。后来他又在徐州实行屯田,使徐州民富兵强。他从一孤儿做到刺史,一战便大破黄巾军,还使徐州人民富足。可见陶谦无论在政绩和军事均有其真才实料,这样他才能在汉末乱世立定脚跟而不倒,要是向《三国演义》写的那样,没等他病死,徐州早被人吞了,徐州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啊。而《三国志》中陈寿评价陶谦昏乱而忧死,我也觉得不够全面,也要看到陶谦身上光辉的一面。
还有时任侍御史的王允(王允大家应该不陌生吧,他就是《三国演义》中貂蝉的义父,用美人计让吕布杀了董卓的那个,这件事我们以后会详细讲到),在黄巾起义时调任豫州刺史镇压黄巾军,大破之,并搜出宦官头子张让与黄巾军私通的信件,上告皇帝,结果被张让反咬一口,后幸得大将军何进、司徒杨彪等的营救,才免死,后得以复官,后来才有了刺杀董卓的事件。
在黄巾起义中涌现的这些英雄们,在之后的三国历史上也大放异彩,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!